页面

SPM中国文学拿 A+不是梦!!!

    嗨,考生们好,我本身是理科生,我在2016年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中,报考选修了中国文学这一科。虽然我的马六甲国中SMK GAJAH BERANG里没有开班,也没有这方面资深的老师,但是我还是毅然报考了中国文学。原因无他,我只是希望身为华人的我,能报考华文,也能报考中国文学,但却从没想过自己能拿到华文A-, 中国文学A+的成绩!!!其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补习老师(成立才师)的帮助,也需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今天的结果。中国文学作答技巧比华语简单,你只需要记住那些重要的point(问老师问朋友之后自己再确定哪个才是真正的point),然后用自己的句子写出来,当然你的句子不能太过简语化。如果考生们有兴趣想修读,不妨请教中国文学老师的帮忙或是问一问华文老师如何温习中国文学这科。以上说的话句句属实,所以SPM考生不要害怕报考中国文学!

以下是一些中国文学(2013年开始适用的版本)会问的问题和答案,都是出自于老师和学生的答案(我便是用这些答案作答),课本上绝对没有,考生们可以参考。


[[ 哑了的三角琴 ]]

1.拉狄樵夫身上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说明。

  • 爱和恨的矛盾冲突。拉狄樵夫爱安娜,却因安娜没有嫁给他,爱深成仇,把他砍死在婚礼上。
  • 争与忍的矛盾冲突(反抗与顺从的矛盾冲突)。拉狄樵夫砍死安娜,却不上诉要求减刑;他为了三角琴怒吼要杀人,却又放弃了抵抗。
  • 灵与肉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拉狄樵夫热爱音乐,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然而他又是一个囚犯,丧失了自由。


  • 情与理的矛盾冲突。拉狄樵夫为人和善,本质善良,但做事容易失去理智,行为冲动,鲁莽。



2.试论述[[ 哑了的三角琴 ]]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考试很常问)

           在[[ 哑了的三角琴 ]]里,巴金以音乐为关键,表现了他对人性善的赞美和追求。小说中人物的爱和快乐,都是伴随着音乐一起呈现在读者面前。音乐是大部分西伯利亚农民的生存动力。但是,只要被关进监狱,自由被剥夺,
也同时意味着音乐,他们唯一的生命的热情也被夺走了。如果说音乐是人性美的象征,那么监狱里的囚犯都是失去了生命的光和热,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身躯。拉狄樵夫就是这群人的代表。他为了捍卫自己生命中今生的音乐光辉,做出了无力的挣扎,但结果是悲哀的,在冰冷的监狱里,就注定了他不能够在拥有这些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短暂的快乐,却给了拉狄樵夫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他追求人生的美和快乐,但却落到这样的下场。哑了的三角琴,实际上就是拉狄樵夫本人。
           巴金通过描写拉狄樵夫这个人物,表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对美的追求,失去了这种追求,生活在也没有意义。

3.从文中那几点可以看出拉狄樵夫热爱音乐?

           巴金在[[ 哑了的三角琴 ]]中通过一把被打碎了的三角琴,引出一段“我”的父亲对于一个杀了人而入狱的囚犯———拉狄樵夫的回忆。
           卡迪樵夫是俄国农民,天生的音乐家,对音乐有特殊的喜爱。当西伯利亚监狱的典狱引领着采集监狱歌谣的“我”的父母亲去见拉狄樵夫,并告诉他“我”的父母亲是特地来听她唱歌时,她双眼露出了一线光亮,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她。第二天禁卒找了把三角琴,原本很疲倦的拉狄樵夫看见了三角琴之后,眼睛立刻争大起来,脸上也发了光。禁卒把琴放在他手里,他小心接着,把它紧紧压在胸上,用一种非常亲切的眼光看他。他又温柔的抚摸它,然后轻轻地弹了几下。
          拉狄樵夫已多年不曾谈过三角琴的理由向“我“的父母请求多给他三天的时间练习弹琴,以便能够唱出更有水准更有水平的歌谣。三天后,他果真忘我,尽情地唱出了让”我“父母亲为之感动的歌谣——[[ 我的命运 ]]与[[ 长夜漫漫何时旦 ]]。
           拉狄樵夫唱完后向典狱要求多玩那把琴几天,典狱不肯,他紧紧抱着琴,差不多要跪下地再次哀求。当典狱不为所动的命令禁卒把三角请给抢走时,他的面容突然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了血和火,连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着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我决不肯放弃三角琴。无论谁,都把它拿不去!谁来,我就要杀谁!“
           经过一番悲悯的哭泣后,典狱冷酷的语气告诉了拉狄樵夫反抗是没用的,她温柔地抚弄了一会儿,又放到嘴唇边吻了两下,然后叹了口气,便把琴给还了。
           作者这篇作品表现了人们追求美和善的天性,这里美和善的象征,正是音乐。

4.试说明拉狄樵夫的形象。

          巴金在[[ 哑了的三角琴 ]]中通过了一把被打碎的三角琴,引出一段”我“的父亲对于一个杀人而入狱的囚犯——拉狄樵夫的回忆。
           拉狄樵夫是个悲剧人物。他本来是一个自由的农民,热爱音乐,追求幸福,但他却因为爱情而放弃了这一切,他砍死了自己心爱的女子安娜,从这几点看来,他显得有些直率和冲动。
           因为直率,所以他做事不经过考虑,有句话说:”金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但他却宁愿为了得不到的爱情放弃了自由。在追求音乐时,他更是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想法,尽管平时温顺寡言,可是当禁卒要拿走它唯一的希望——那把三角琴时,他的面容突然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了血和火,连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着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我决不肯放弃三角琴。无论谁,都把它拿不去!谁来,我就要杀谁!“可是到最后他还是屈服了,”倒在椅子上地上哭泣起来“
           一如砍死心爱的女孩后,”却丢了斧头让别人把自己给捉住“他永远不肯说明他犯罪的原因,也不说一句替自己辩护的话,只是闭着嘴不做声。他给判了终生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嘴就闭上了。”
          在爱情与自由之间,他选择了爱情,在艺术的追求上,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勇往直前的勇气,是许多人都欠缺的,但也是这种欠缺思虑的冲动性格,造成了他悲剧人生。
           作者这篇作品表现了人们追求美和善的天性,这里美和善的象征,正是音乐。


5.试描述“我”的父母的形象

           “我”的父母形象,则好像天使一样,充满慈悲和光辉,“我”的父母很少恶声骂人,就算是自己的孩子顽皮打破了重要的三角琴。母亲则是一位“活泼好动的女子”。他爱音乐,又好旅行。他们结伴到西伯利亚的流放地和监狱采集歌谣,早那里住了差不多半年,这也可以看见他们的耐心和持之以恒地完成一件事情的决心。
           在监狱里,尽管打交道的都是囚犯,但“我”的父母亲也不曾用厌弃或鄙视的眼光看他们,反而温言柔语,囚人们不愿意开口唱歌时,他们也没有苦苦强迫,反而“用了许多温和的话劝他们,或者你母亲先给他们唱一两首”,这些小事,都显示了“我”的父母拥有着一颗慈悲的心。
           当他们听到拉狄樵夫的歌声后,都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们愿意为拉狄樵夫向典狱求情,又为拉狄樵夫的悲伤感到不安。后来,因为一直不能实现对拉狄樵夫的承诺,父亲将三角琴挂在墙上,以便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还牵着一个承诺没有实践。
           这一系列的例子,都刻画了"我“的父母善良光辉的形象。

6.试描述”我“的形象。

           小说中的”我“,除了顽皮好玩,也继承了父母善良的本性。”我“因为好奇,不小心打碎了父亲一直珍惜着的三角琴,但好玩,好奇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不能以这样的事情就判定”我“的性格。
           后来,听到父亲提起母亲的事情,”我“的态度变得恳切起来,还”拍着我的双膝求道。’凡是跟母亲有关的话,我都愿意听。’”听完父亲的回忆以后,”我“也深深地感动了,“父亲的声音里含得有眼泪,同时又有无限的善意。我觉得要哭了。我不等父亲唱完便跑了过去,紧紧抱着他”。”我“一心想要安慰自己那可畏的父亲,竟忘了眼泪婆娑的自己,从这里可见”我“是一位多么善良的孩子。